我省殘疾人組隊參加青海省第十八屆運動會、第四屆全民健身大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今年全國助殘日活動的主題是“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我省有30萬殘疾人,他們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全社會給予充分的尊重、關心和幫助。為了給予殘疾人托舉夢想的力量,青海持續加大對殘疾人事業的投入力度,省殘聯遵循殘疾人平等、參與、共享的宗旨,積極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建設,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感情、特殊的力量,助力殘障群體融入社會,逐夢未來,實現人生價值。
讓“春天的事業”更加溫暖
殘疾人事業被喻為“春天的事業”。要做好殘疾人工作,必須有更多的耐心、更細的關心和更博大的愛心。
近年來,我省有效聚合殘疾人服務資源,實施“補短板、兜底線、救急難、惠民生”的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殘疾人民生福祉。青海省殘疾人事業發展被列入青海省“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及2035年遠景目標之中,2022年省政府將“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五項指標”納入省對州考核內容,有力確保了規劃引領指標任務的順利實現。省人大、省政協交辦涉及殘疾人工作建議提案21件,幫助解決殘疾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冶艷芳是海東市平安區石灰窯回族鄉上唐隆臺村村民,4年前因身體原因,她被確認為因精神抑郁導致的肢體二級殘疾。因為要照顧冶艷芳,丈夫張明福無法外出務工,家庭負擔重。平安區殘聯了解情況后,為冶艷芳家送去了急需的護理床、站立架、防褥瘡床墊等,切實為殘疾群眾一解燃眉之急。
對于許多殘疾人來說,各類政策保障如同灑向坎坷人生的溫暖陽光。
2015年以來,省殘聯連續8年組織開展持證殘疾人基本狀況調查工作,累計對144萬余人(次)持證殘疾人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與康復、無障礙和文化體育等35項實名制數據進行入戶登記,并實現年度動態更新,為推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殘疾人服務水平,科學制定各項惠殘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
自主開發建設省殘聯數據共享交換數據平臺,實時與電子政務辦、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公安廳、省政務服務監督管理局、省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就殘疾人基礎數據進行共享交換,截至目前,已完成殘疾人基礎數據交換4757次,為殘疾人充分享受各項社會福利政策提供了數據支撐。
同時,積極落實推動“下基層、接地氣、辦實事”、提升殘疾人基本服務能力暨基礎管理“回頭看”、殘疾人脫貧攻堅暨殘聯系統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殘疾人工作、“訪查研”暨“走轉改”“學黨史、辦實事、慶華誕”等活動,開展工作調研,入戶走訪600余戶一戶多殘、以老養殘、已脫貧易返貧、“貧困邊緣戶”、重度殘疾人和獨自生活事實無人照料等特殊困難殘疾人家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密切與殘疾人群眾的血肉聯系。
我省殘疾人積極參加就業培訓。圖片由省殘聯提供
讓更多殘疾人“職”面未來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的關鍵。省殘聯穩步推進殘疾人就業服務工作,加強技能培訓和服務支持,讓他們融入社會,逐夢未來,在不同的工作崗位貢獻智慧,實現人生價值。
“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喜歡這份工作。”2021年,23歲的殘疾人苗啟凡首次成功就業。如今,他已經在西寧市城東區名為“溜達羊”的食品公司工作了兩年。雖然只是負責給牛羊肉打包,但這份簡單的工作卻令他和家人充滿了希望,歡欣不已。
對于難以進入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的心智障礙者,省殘聯通過積極推進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建設,推行“就業+康復”的新型就業模式,奮力托舉起他們就業的夢想和希望。
“與常人相比,心智障礙者既有自身的局限性,又有超乎常人的專注和耐心,若加以專業引導培訓,他們完全可以從事一些簡單、重復的基礎性工作,為社會貢獻力量,實現自身價值。”青海省殘疾人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就業創業部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讓殘疾人“體面地就業,有尊嚴地生活”,我省制定印發《青海省關于扶持殘疾人自主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等殘疾人就業保障政策文件,對殘疾人自主就業創業給予、用人單位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等給予補貼獎勵。
加大殘疾人崗位開發力度,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全省按比例就業達11920人次。進一步加大對集中安排殘疾人就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全省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13285人次。開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示范機構建設,建立輔助性就業機構29個,輔助性就業3682人次。搭建青海省殘疾人就業創業網絡服務平臺,累計注冊殘疾人1.2萬人,錄入企業377家。
省殘聯進一步完善培訓工作室,擴大外聯培訓,不斷拓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的新渠道,從自主培訓為主的培訓模式,逐步向引入第三方培訓機構、委托培訓、訂單式培訓轉變。近年來,共培訓殘疾人1.4萬人(次),其中基地培訓1.2萬人(次)、省本級自主培訓2209人(次)。專業涉及盲人醫療按摩、縫紉裁剪、工藝美術、動漫制作、家電維修、美發美甲等多個領域,將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更加清晰。
為殘疾人織密保障網托起“穩穩的幸福”
“社保乃民生之依。青海省第三代社會保障卡暨殘疾人專用卡加載了殘疾人專屬應用功能,殘疾人使用專有‘一卡通’,即使不攜帶殘疾人證,也可持卡就醫、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我省殘疾人對便利生活的期盼中,全國首張具備殘疾人證應用功能的社會保障卡于2019年7月30日發行,掀開了我省殘疾人享受社保政策、惠殘政策向融合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的新篇章。截至目前,已申領啟用103699張殘疾人專用社?,使用率達到100%。
注重兜底補短,不斷加大特惠保障力度,我省制定《關于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累計投入資金15.65億元,為106.4萬人次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全省普遍開展殘疾人托養服務工作,加大殘疾人托養照護工作力度,為1.5萬人次精神、智力、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托養照護服務。
聚焦殘疾人脫貧解困,因人因戶開展精準幫扶,全省22489戶、36835名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如期實現絕對貧困“清零”。殘疾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升至95.83%;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由2012年的90.38%,提升并穩定在95%以上。
注重老有所養,按照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重度殘疾人每人每年300元標準由政府代繳,中輕度殘疾人按照每人每年50元標準給予補助,靈活就業的殘疾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按照年度個人繳費70%的標準給予返還補貼。
重病有所醫,不斷加強醫療保障。明確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殘疾人納入重點醫療救助對象,按規定享受資助參保、門診和住院等醫療救助政策。保障之“網”愈加密實,為殘疾人托起“穩穩的幸福”。
我們看到,青海省殘聯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奮力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和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不斷提升殘疾人發展能力、發展機會和發展環境。如今,青海省殘疾人沐浴著黨和政府關愛的陽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地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