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迎來了鳥兒。海朝亮/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認識多杰老人是在2022年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一場“代表通道”集體采訪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夏吾卓瑪講到保護生態環境已成為青海老百姓的自覺行動,多杰老人二十二年如一日志愿保護澤曲草原上的一片濕地。自此以后,那個佝僂的身影,黝黑的臉龐,笑起來很真誠的老人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中。
“噓!小聲一些,最近已經有兩只黑頸鶴來啦!”2023年初夏,在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多禾茂鄉秀恰村的金灘鳥島,記者再次見到多杰老人,他還是那身裝備:一件黑色棉衣、斜挎著望遠鏡、一頂駝色的氈帽,盤坐在濕地對面的山坡上,聚精會神地望著濕地上的鳥兒,生怕打擾到貴客黑頸鶴,再三叮囑記者要小聲說話。
為了迎接黑頸鶴的到來,多杰老人從去年冬天就開始做準備。“5年前,黑頸鶴來過一次,當時它們在濕地孵蛋,可是沒有牢固的巢穴,一次大雨后蛋都被水沖走了。”回想起那一幕,老人很傷心。
這件事情后,多杰老人萌發了要為黑頸鶴筑巢的想法。“2022年春天,我又看到了兩只黑頸鶴,當時已經無法進入濕地了,我只能用草和木棍幫它們堆了一個簡易巢,沒想到黑頸鶴孵蛋成功了,幾只雛鳥可愛極了。當它們要離開濕地飛往南方時,我都有些舍不得了。”說起這些,老人很自豪。
雛鳥孵化后,老人每天很早就會來到濕地,觀察鳥兒是否有危險,如果有野狗或者其他動物來叨擾,他就會遠遠地大喊一聲,嚇跑它們,雛鳥就安全了。慢慢地,黑頸鶴對老人放下了防備。“相處幾個月后,我走近它們時,它們也不會飛走,而是自在地嬉戲著。”多杰老人拍了很多照片,他很驕傲能和黑頸鶴做朋友。
有了頭一年的經驗,2022年年底,老人的人工筑巢計劃開始實施。“濕地結冰后,我帶著塑料管、草、羊毛、木棍等物品來到濕地中央開始搭建巢穴,一點一點壘起來,倒了再重來,一遍又一遍,直到滿意為止。”老人講述這個過程時很興奮。就這樣,忙碌了一個多星期,一個人工巢穴建成了。
“不到3月,我就開始等待著它們的到來。希望它們能在這個巢穴中孵出小黑頸鶴。”每天除了用望遠鏡四處觀看,老人還有一項技能就是聽。
“每個鳥兒發出的叫聲都是不一樣的,但都很好聽,我最喜歡的就是聽鳥兒們的叫聲了,像唱歌一樣。”老人會通過叫聲大致分辨出是什么鳥,有些鳥兒不知道名字,他就給它們起上名字。
通過望遠鏡,我們看到了濕地中央鼓起來的巢穴,可是一直沒有見到黑頸鶴。“一周前,我看到一只黑頸鶴在巢穴外徘徊,昨天我又看到了一只,兩只黑頸鶴在濕地嬉戲。今天不知道它們會不會回來,要是運氣好,你們會看到兩只黑頸鶴。”多杰老人說。
半個小時過去了,恐怕黑頸鶴今天不會來了。突然,老人停下腳步低聲說:“可能來了,你用望遠鏡看看。”半信半疑中,大家用望遠鏡觀察,真的看見了一只黑頸鶴。
正當大家又驚訝又欣喜時,另外一只也來到了濕地中央,兩只黑頸鶴翩翩起舞。老人接過望遠鏡凝視了很久,他說,他聽到了黑頸鶴的聲音,它們的叫聲和其他鳥兒不一樣。
……
多杰老人坐在山坡上,觀望著四周,保護著金灘鳥島的精靈們。“如果鳥兒會說話,我就想給它們說,謝謝你們能和我做朋友,歡迎你們常來我們這里,我會一直保護你們。”老人說,他要在這里多坐一會。
如果鳥兒會說話,它要對老人說些什么呢?
離別時,多杰老人不時地揮手告別,佝僂的身影漸行漸遠,可澤曲草原金灘鳥島上的故事深遠又真切。青海各族兒女始終牢記囑托,牢記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在江源大地上書寫“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青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