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右一)在項目工地上。本人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與海拔比高度、與雪山比純潔、與風沙比堅韌、與草原比寬廣……在陳敏18年的工作生涯中,無論走到哪里,她都在平凡崗位上揮灑滿腔的激情與熱情,在蒙旗廣袤牧野寫下了動人的奮斗故事。
今年3月,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陳敏正式調任縣人社局局長。經過這些年不同崗位上的充分歷練,面對全新的環境,雖然還是忙得像個永不停轉的陀螺,但陳敏干得游刃有余,從容不迫。
時針撥回到2016年初,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啟動,面對作為“全省第一批、青南牧區第一個脫貧‘摘帽’縣”的重壓,剛剛調任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的陳敏一時茫然失措,不知從何處下手。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扶貧干部,尤其是作為扶貧部門領導班子成員,我必須盡快吃透政策、熟悉業務,才能確保全縣扶貧專項資金安全運行。”挑燈夜讀熟記扶貧知識,認真學習省、州、縣精準扶貧政策文件精神,極力拓寬扶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不知道熬了多少通宵,翻看學習了多少資料,陳敏的思路漸漸清晰起來,信心也隨之大漲。
“2016、2017那兩年,扶貧局所有辦公室的燈幾乎都是徹夜長明,會議安排部署、整理迎檢資料、核算收支數據、填寫各類報表與管理手冊,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陳敏回憶道,盡管很累,但作為全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縣,面對繁重的工作,干部們不得不將“5+2”“白加黑”常態化。
那一摞摞厚厚的資料、表格和建檔信息背后,是陳敏和她的同事一步步地跋涉。在廣袤的蒙旗草原,幾乎每一頂氈房,都印著他們的足跡。
至今,陳敏在脫貧攻堅戰線上“闖”下的事業依然源源不斷地為牧民創造著財富——在產業扶持脫貧工作中,由她負責推進村級光伏扶貧項目,使16個貧困村每年每村獲得35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持續扶持20年將帶來約1.12億元的收益;在金融扶貧工作中,她引入“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模式,爭取落實擔保資金1400余萬元,協調縣信用聯社累計發放合作社及小微企業貸款51筆,累計發放扶貧貸款5649萬元;針對群眾生產技能短缺、務工意識不強的現狀,她先后組織舉辦48期牧家樂、手工藝品制作等13項專業技能培訓,培訓2500余人,進一步拓寬群眾就業渠道。
2020年1月,陳敏被省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2019年度扶貧系統優秀工作者”;2021年3月,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我們付出的努力,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嘉獎。”陳敏感慨道:“這份榮譽是對整個河南縣脫貧工作的認可,這歸功于全縣脫貧攻堅一線的干部,歸功于全縣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和努力。”
從一名人民教師到基層職工,再到成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出色領導干部,陳敏的崗位職責不斷變換,不變的卻是不負韶華、爭當尖兵的初心使命,也正是她身上那股矢志不渝、篤行不怠的勁兒,才使得每到一處,都樹立起一面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旗幟,在人民群眾中贏得一片“好口碑”。
在負責婦聯工作的短短一年半時間里,陳敏對接太平洋保險公司,將6名“兩癌”女性納入防貧保險范疇,減輕患病婦女家庭經濟負擔。優干寧鎮多特村村民南木的家人由此收到6萬余元的“兩癌”防貧保險補償金,緩解了長期治療帶來的負擔。
今年1月上旬,河南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干部職工正緊張準備全縣春節聯歡晚會,身為局長的陳敏更是為此日夜奔忙。此時,在西寧,家中4位老人有3位住院,盡管心急如焚,但眼下的工作卻不能沒有她……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都說養兒為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作為家中的獨生女,陳敏對通情達理的家人充滿了愧疚和感激。
扎根蒙旗草原近20個年頭,從2016年起更是與家人聚少離多,細數這些年,陳敏用“酸甜苦辣”來總結。離開父母兒女,不能盡孝盡責,心里苦;和牧民打成一片,看到牧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心里就甜,心里就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