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登
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有效提升發展整體效能。堅持全省一盤棋,健全統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同共進。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載體,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讓農牧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城市生命線工程,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讓城鎮功能更加貼近群眾需要。
積極培育區域發展新增長極。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深度融入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協同推進蘭西城市群建設,加快西寧海東一體化發展,推動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高原美麗鄉村。攝影:譚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舉目滿眼綠,白云伴藍天。寬闊的馬路、錯落的樓房、精致的綠化、完善的設施……走在青海高原,不論身處何地,呈現在眼前的都是一條條整潔干凈的鄉村道路,一戶戶窗明幾凈的百姓人家,一個個多姿多彩的村莊,猶如一幅幅油墨畫卷,鐫刻在高原大地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總體思路,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城市化進程作為帶動力,著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在城鄉發展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道路。鄉村振興的“家底”更厚實了,鄉村發展和鄉村建設的基礎更牢、成色更足了,縣域經濟發展方向愈發清晰,高水平謀劃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基調顯現,人民群眾生活顯現“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良好態勢。
鄉村興旺 產業向前
振興鄉村,發展產業是關鍵。作為青海省五星級鄉村文化旅游接待點、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麻吉村依托區位優勢,打出一個又一個響亮招牌,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鄉村。
近年來,依托“油嘴灣花海農莊”,麻吉村旅游收入、就業人數不斷增多,建起農家院,蓋起小樓房,村民的生活也是煥然一新。來旅游的游客多了,村級項目綜合收入也逐年增多,村里人積極從事鄉村旅游相關產業,2022年全村旅游收入1000萬元,村民直接分紅90萬元,全村300多戶,至今有200多戶人家買了小汽車。
村子大發展,村里人精氣足。很多農民不光積極參加當地縣、鄉組織的技能培訓,掌握了電焊、木工、挖掘機、駕駛員等技藝,還有農民學管理、善經營,在家門口尋上致富路,成為新一代的鄉村致富帶頭人。一件件鄉村創業實事正在改變農村、農民的面貌。
省人大代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董事長任臣義將這些改變看在眼里,靠著發展鄉村旅游,東和鄉麻吉村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的寬闊大道。“未來,我們計劃對麻吉村的鄉村旅游進行提檔升級,以發展鄉村民宿為主,在農旅結合、文旅結合上多做文章,進一步提升景區吸引力,在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讓鄉村產業全面振興。”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麥、冷水魚、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推進‘百企興百村’行動,實施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這讓省人大代表、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多松鄉黨委書記仁青措倍感振奮:“要發展好鄉村產業,就要激活內生動力,趟出鄉村振興新路子,增強防返貧能力。希望政府給我們更多的支持,將家鄉的綠水青山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產品,建成一批中高端個性鄉村旅游接待點,融入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中,增強農牧民自身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原特色的鄉村振興生態振興之路。”
“新的一年里,我們將以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載體,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借助百企興百村,推動村集體‘強村’工程,提升發展整體效能。”省政協委員、海東市互助縣工商聯專職副主席阿生青表示。
宜居宜業 美麗城鄉
“原來一家5口人擠在2間土坯房里,現在通過危房改造和國家補助,蓋起了寬敞明亮的陽光房,既干凈又暖和。”走進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河欠口村村民張長善家,磚混結構的房屋窗明幾凈,灰色的地磚,藍色的落地窗簾,綠意盎然的綠植把新房裝扮得古樸典雅。
為了統籌城鄉區域同進步齊發展,海東市把解決農牧民群眾住房困難、改善居住條件、完善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和村莊環境整治作為工作推進的重點,大力實施高原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調動農牧民群眾積極性,主動參與鄉村建設,使農牧民群眾在建設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海東市互助縣林川鄉河欠口村,曾經是產業發展空白、村民生活艱難的貧困村,通過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發展中藥材特色種植產業發展起當地經濟。種植的當歸豐產豐收,村民的牛羊出欄率也有所增長,家家戶戶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破損的硬化路變成了柏油路,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城鄉統籌發展,實實在在改變了農民的生活,也為基層鄉村工作明確了目標,注入了新動力。”省人大代表、海東市互助縣林川鄉鄉長席金蓮花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印象深刻。“新的一年,我們還要進一步優化提升農牧區安全飲水水平,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讓農牧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出的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等內容,讓省人大代表、西寧市多巴新城管委會主任徐進深受鼓舞。作為西寧市城市副中心、融入“一帶一路”新平臺的多巴新城,未來將與西寧主城等共同構建“一主兩副、兩翼并進、生態環抱、組團發展”的生態山水城市格局,成為西寧市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城市空間拓展、功能結構完善、主城區人口疏解、城市建設品質提升的重要空間載體。“政府工作報告為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們將積極跟進公共配套設施,助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西寧城市副中心。”徐進說道。
協同推進 各美其美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僅要實現村民富裕、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環境優美,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現代化的服務和配套,還要協同推進城市群建設,形成各區域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柴達木優勢資源綜合開發水平,增強格爾木省域副中心城市帶動能力。這對格爾木市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對標對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各項任務內容落地見效,如何勾勒格爾木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省政協委員、海西州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李科加也對此進行了思考。
李科加介紹,當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立足國家賦予格爾木發展定位,按照省政府陸港規劃建設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園區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項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已初步完成,格爾木陸港園區已批復設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招商引資工作積極開展,在推進陸港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此,他建議,優化管理運行機制,批準成立格爾木市國際陸港建設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健全組織管理機構;加大國家物流樞紐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及補短板項目爭取力度,推動“大宗商品+物流金融+保稅物流+供應鏈集成服務”模式各類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優惠條件,大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的企業和項目,精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而作為蘭西城市群建設重要節點城市的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在新的一年中也積極做出規劃和布局。
省人大代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縣長馬曉瑜表示,要全力打造區域合作先行區。扎實推進“民和-紅古”創新發展先行區建設,積極與甘肅省紅古區、積石山縣、永靖縣、永登縣開展跨省區生態共治共享,合力打造黃河、湟水河生態綠色廊道。借鑒紅古區設施農業先進經驗,發展高效高質果蔬產業,打造川海蔬菜生產基地。優化兩縣區產業布局,延鏈打造新型鋁產業集群發展基地。全面深化與紅古區在教育、醫療、文旅等方面的合作,推進創新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更大實效,努力讓民和成為甘青兩省群眾生態宜居、綠色宜游、創新宜業的目的地,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篇章作出民和貢獻。
記者感言:在青山綠水間書寫鄉村振興“亮麗答卷”
袁家村、云谷川小鎮、邊麻溝村、紅光村……說起青海的鄉村,人們總能從特色發展中洞察出她的魅力所在。
近幾年,依托特色資源、產業結構調整,我省各地鄉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在川水地區、淺山地區、高海拔地區分別發展果蔬產業、規;兜厥卟水a業、冷涼蔬菜和食用菌產業,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地……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鄉村振興,也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息息相關。
過去的一年,我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打造,堅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耕地保護三條底線,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作用,成果豐碩: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增長,確保了糧食種植面積只增不減;新建高標準農田21.39萬畝(約1.43萬公頃),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量達到458萬畝(約30.55萬公頃);復種作物、冬小麥、冬油菜、冬蒜種植面積均創歷年之最;種業振興行動成效顯著,完成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復份庫(西寧)建設;鄉村建設全面推進,425個村開展鄉村振興試點,互助土族自治縣入選全國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成效明顯的激勵縣;農牧業加快轉型升級,建設30個千頭牦牛藏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和50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
一系列的數據表明今天的青海鄉村,正在以產業興旺作為最重要的內容發展現代農業,通過產品、技術、制度、組織和管理創新,提高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標準化,不斷推動農業、牧業、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農民收入來源有所增加。
同時,全省各地鄉村也加大力度整潔村容,完善村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保護自然的同時,保護鄉村景觀和鄉村生態系統,適應自然,治理鄉村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積極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
隨著我省不斷開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專家傳授的產業發展技藝,返鄉創業、鄉土人才的大量涌現,農牧業科技創新的加持,讓農村牧區實現了更多可能,既“富口袋”也“富腦袋”。相信未來,大力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等全面發展的青海,在新征程上定能繪就出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