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記者 崔永燾 報道)日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青海省非遺工坊認定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將于2月6日起施行。《辦法》就非遺工坊的申報、認定條件、程序、設立建設、支持措施、評估管理等做出明確規定,旨在加強非遺保護,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辦法》明確,非遺工坊是指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經文化和旅游部門會同本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鄉村振興部門認定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
《辦法》規定,支持有意愿的企業、合作社和帶頭人在脫貧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設立非遺工坊。將符合條件的非遺工坊項目納入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給予相應支持;被認定為各級非遺工坊的可享受一次性資金扶持。支持各地依托非遺工坊大力培育特色勞務品牌。支持優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建立非遺傳承基地,推動培育非遺傳承人、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鄉村工匠等;鼓勵支持依托非遺工坊開展傳統手工類職業技能培訓,建立非遺工坊產品目錄,將目錄產品納入文化消費范疇,嵌入各類消費場所。支持非遺工坊合理運用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具有當地特色的非遺工坊知名品牌;鼓勵在A級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等,為非遺進景區、進街區等搭建制作體驗和銷售平臺提供支持等。
截至目前,全省有熱貢藝術、泥塑國家級非遺扶貧試點工坊2家,省級“青繡”工坊40家,省級“青繡”培育工坊70家,縣級“青繡”工坊36家,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12家,在有效保護非遺項目的同時,解決了就業,促進了增收。我省將持續擴大非遺工坊的覆蓋范圍和覆蓋人群,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設立一批特色鮮明、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效銜接,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