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紅紅火火。攝影:李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實施鄉村振興項目376個、人群包蟲病查病13.32萬人、補發養老金9.33億元、城鎮新增就業6.2萬人……翻開2022年青海民生成績單,我們看到,這是一組有溫度的數據,一組幸福的數據,更是一組洋溢著燦爛笑容的數據。
數據背后是青海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價值追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守人民情懷,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為民辦實事、不斷造福人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上。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實現共同富裕,就要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青海、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守人民情懷,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對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細化實化為“施工圖”和“任務書”,建設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新青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實踐。
新華社圖片
助推產業振興 美麗鄉村夢成真
“國之稱富者,在于豐民。”群眾富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這是新時代的考題。
對于青海而言,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牧區,我們要執鄉村振興之筆,書寫農牧區共同富裕之題。
寒冬臘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大格勒鄉迎來了一年中最清閑的時節,龍羊村高國際和妻子正在看電視,“我們家種植枸杞,一年純收入10萬元左右,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小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這些年,大格勒鄉紅彤彤的枸杞果實撐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助力鄉村振興,大格勒鄉成為柴達木盆地“明星鄉鎮”之一。家里有車、城里有房、銀行有存款、地里有枸杞成為枸杞小鎮農民家庭的“標配”。
青海還有很多個“龍羊村”,這是青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真實體現。過去五年,青海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42個貧困縣提前一年全部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解決了貧困問題,全省各族群眾向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鄉村振興并非一帆風順。省政協委員、青海省審計廳副廳長張得慶認為,鄉村振興相關項目確定存在較大隨意性,部分產業項目未體現當地特色,以單純的購置商鋪、開辦超市等方式發展產業。
對于暴露出的問題,張得慶認為行業主管部門應加強對項目庫建設的督促指導和培訓,杜絕項目隨意入庫,地方政府應圍繞主導產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統籌安排,科學確定鄉村振興項目,精準使用銜接資金。
推動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八大行動”,促進農牧業穩產提質、農牧民穩步增收、農牧區穩定安寧。
——扎實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培育100個千頭牦牛、千只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組建一批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實施200個鄉村振興試點和300個高原美麗鄉村,新建改建省道和農村公路2000公里,推動解決10個大電網未覆蓋鄉用電問題,優化提升農牧區安全飲水水平,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努力讓農牧民過上現代文明生活。
穩就業促增收 致富路上一起邁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石。青海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始終把大部分財政支出用于民生事業,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一大批惠民舉措相繼落地,各族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把手搓熱,手套戴好,倒出精油涂抹到產婦腹部進行按摩,整手貼腹、左手整圓、右手半圈……”寒冬臘月,海東市樂都區馬廠鄉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熱鬧非凡,月嫂培訓班里十幾名婦女正在學習產婦產后康復按摩。
前幾年,馬廠鄉1700多戶群眾從土地貧瘠、交通不便的大山搬遷到城鎮周圍,搬遷村民就業增收成了難題。馬廠鄉政府走訪調研,將目光瞄準了家政服務市場,通過“政府指導+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扶持+企業開發就業崗位”的方式,成立眾睿志誠企業管理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下設勞務服務、家政服務、人力資源服務三個子公司。公司成立半年多,輻射帶動居民就業增收3000多戶。
穩就業就是保增收,青海把發展勞務品牌作為助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產業“四地”,助推鄉村振興、促進就業增收的重要舉措,先后出臺《青海省勞務品牌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組織開展“枸杞采摘”等勞務對接洽談等專項活動,在重點打造“青海拉面”“青繡”“枸杞采摘”等傳統勞務品牌基礎上,挖掘培育了“大通生態旅游”“黃南熱貢藝術”“循化撒拉人家”等一批新興勞務品牌。
結合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青海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實現致富增收。對此,新當選的省人大代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鄉長席金蓮花感觸頗深:“林川鄉海拔近3000米,過去群眾靠種植青稞、燕麥為生。去年,林川鄉引進高原冷涼蔬菜種植項目,流轉土地66.67公頃,種植荷蘭豆苗銷往沿海城市,收入可觀。”
席金蓮花介紹,群眾一方面獲得土地流轉收入,另一方面在自家土地上采摘看護,還能再有一份收入。今年,林川鄉將擴大種植規模,繼續申報打造高原冷涼蔬菜種植基地,并配套建設保鮮庫、冷凍庫等,帶動更多群眾增收。
產業帶動加上政府一攬子計劃,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為疫情后就業增收開拓了新局面。今年,青海將推進就業創業提質增效工程,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統籌做好公務員、事業單位招錄和公益性崗位招聘,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85%以上。
此外,還將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補貼性培訓10萬人次,持續打造拉面、青繡、枸杞采摘等特色勞務品牌。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拓寬城鄉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
織密扎牢保障網 兜起滿滿幸福感
“你看,我這些‘裝備’是不是比你們年輕人家里還高級。”歲末年初,西寧市城西區海晏路18號院82歲的劉青蘭老人展示著家中的“護老”設施。
路由器、攝像頭、防水報警器等電子設備,分散安裝在客廳柜子上、電視機前、臥室墻壁及床頭前。“有了這個攝像頭,兒子在手機上都能隨時看到我。”劉青蘭老人說,西寧市城西溫馨陽光托老所的護理員還會不定期免費為她提供理發、量血壓、測血糖等專業照護服務。
這些年,青海不斷扎牢織密社會保障網,覆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惠及全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實推進;高效開展了瑪多、門源抗震救災,加快推進災后恢復重建;高原醫學走在世界前列,長期困擾農牧民的包蟲病歷史性地得到遏制,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
但是,隨著老年人口規模逐漸變大,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的需求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因此建設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隨著家庭養老功能的逐漸弱化以及機構養老的嚴重缺乏,社區養老作為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養老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成為重要的且符合農村老人需求的養老模式。”省政協委員、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孝康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李晶說。
讓社區養老服務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推動我省城鄉社區養老服務均衡、充分發展,讓每一位老人共享發展成果、擁有幸福晚年。李晶認為,應當將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納入地方財政保障,提升資金投入精準度;支持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康復、護理、急救方面的設施設備;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培養一批社區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和領軍人才。
——繼續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完善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持續提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能力,加強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眾救助,做到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享盡享。
——繼續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動學前教育充裕普惠安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促進“雙減”工作走深走實。
——深入推進健康青海行動,深化“五醫”聯動改革;持續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守護“一老一小”的幸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青海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千方百計把青海將近600萬各族群眾的事辦好辦實,讓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為舒心、更加美好,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