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

        2.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國內新聞

          海拔3500多米的高原上,人們這樣守護“黃河之腎”

          來源:新華社    作者:    發布時間:2022-11-05 12:43    編輯:何繼紅

          這是瑪曲縣阿萬倉濕地秋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新華社蘭州11月4日電 深秋,從空中俯瞰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瑪曲濕地,大大小小的湖泊如珍珠般灑落在草原上,上萬只候鳥在這里安心度過繁殖季,準備飛往南方過冬。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這里天然草原、沼澤濕地分布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補給區。占地560多萬畝的瑪曲濕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沼澤濕地之一,被譽為“黃河之腎”。

          河曲馬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河曲馬場的濕地奔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冬季即將來臨,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曼日瑪保護站干事王佳陽和同事們依依不舍地作別守護了大半年的候鳥,“日常巡護總是枯燥艱苦,候鳥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更多生機和樂趣。”他說。

            瑪曲濕地實施禁漁近20年,為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供給。王佳陽介紹,遇到極端天氣,保護區工作人員還會通過巡邏救助、播撒玉米等方式為候鳥提供補給。近年來,瑪曲濕地迎來越來越多的候鳥,其中黑頸鶴棲息數量達到480多只。

          游客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河曲馬場的濕地游覽(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瑪曲縣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馬建云介紹,截至目前,瑪曲縣綜合治理黑土灘、鼠蟲害、沙化退化草原面積達到150多萬畝,濕地保護與修復面積達到40多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98%。“濕地保有量不斷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增強。”他說。

            瑪曲縣阿萬倉鎮沃特村村民達考明顯感到,這幾年,家鄉水草日益豐美、濕地逐漸豐盈,自己的生活也悄然發生變化。以前,他只會守著草原和牛羊過日子。如今,他開了一家“牧家樂”,端穩了生態飯碗。

            沃特村緊鄰濕地,風光旖旎。2019年,當地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集休閑旅游、特色民俗和文化演繹于一體的旅游標桿村,鼓勵牧民從事旅游業。

            “為了保護草原,家里的牦牛從200多頭減到了80多頭。牦牛數量越來越少,人反倒更輕松。”達考的女兒仲格說,除了牦牛帶來的收入,家里每年能拿到1.5萬元的草原補獎,牧家樂還能帶來每年近3萬元的收益。(記者文靜、陳斌、馬莎、趙偉宏)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av不卡免费播

          <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