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

        2.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青海各地

          【二十大精神在基層】試驗田里,描繪鄉村振興美好圖景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慶玲 巨克梅    發布時間:2022-11-04 08:22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鄉音傳黨音,宣講入民心。

            10月28日下午,一場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講會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老幼村的黨員試驗田里召開。

            村里的十多名黨員干部及種植大戶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興致勃勃地討論著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描繪的美好圖景,試驗田里不時傳出陣陣爽朗的笑聲和熱烈的掌聲。

            正值深秋時節,空氣中已帶有瑟瑟寒意,但大伙兒的心里都熱乎乎的。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村民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漲了收入鼓了腰包,日子過得就跟地里的長腰白菜一樣“生機勃勃”。

            宣講中,宣講員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講述了過去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

            “是啊,報告中提到的十年非凡成就,我們每個人都是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受益者。”老幼村黨支部書記楊潤笑容可掬,在宣講討論中帶頭分享了自己的感想,“黨的政策好,這幾年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幸福!”

            “好日子”“幸福”等字眼仿佛開關,一下子觸動了黨員王玉香的內心。

            王玉香平時話不多,但聽到這幾年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時,她講出了自己的感受。

            “還記得村里的貧困戶盛生海,這幾年在政府的幫助下,不僅為患病的妻子謀得了一份公益性崗位的工作,還用產業發展資金購買了小貨車,做起了小生意,一年家里有十來萬元的收入,生活也慢慢變好了,這就是身邊實實在在的例子呀!”

            “就是就是,不僅收入提高,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纯丛蹅兇,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升級了衛生廁所,實施了亮化工程,維護硬化了村道,修建了文化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這都趕上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了。”黨員楊紹孝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咱們縣是蔬菜大縣,咱們村又有種植優勢和技術優勢,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勇向前,村民生活一定會更幸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讓我們心里有了底,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吃了政策‘定心丸’,大家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信心也更足了!”

            ……

            互助縣是蔬菜種植大縣,全縣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緊扣市場需求和區域優勢,大力發展長白蔥、娃娃菜、菜薹等特色供港蔬菜產業,目前全縣已建成千畝設施農業基地2個、百畝設施基地8個,全縣溫棚總量達3059棟,常年蔬菜種植面積在0.5萬公頃左右。

            緊抓全縣“七彩農業”發展機遇,老幼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依托黨員試驗田,發展壯大特色種植產業,全村積極種植紅橡生菜、長腰白菜等特色蔬菜,不斷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逐步走出了一條發展蔬菜種植、振興鄉村產業、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為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提供了堅強保證,也厚實了綠色農畜產品輸出小“高地”。

            馬生蓮作為村里的種植大戶,對此深有感觸,她激動地說:“種了幾十年的地了,從來沒有這么自豪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咱村的特色就是露地蔬菜,以后我們要不斷優化種植結構,提升蔬菜品質。”

            宏闊視野擘畫全局,深邃思考指引方向。

            來參加這場黨員試驗田宣講會學習的,還有互助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的技術人員王貴全。“不僅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作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勇擔強農興農使命,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工作動力,實現農業穩產增產和綠色高質高效發展。”王貴全說。

            陽光下,試驗田一旁“蹚出鄉村振興致富路”幾個大字和綠油油的菜地融在一起,更顯無限生機和希望。

            聽著鏗鏘有力的“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等話語,土鄉兒女迎著收獲的喜悅,共同學習著、期待著、展望著,這些美好的期待也將融入未來發展干事創業的實踐中,繪就美好生活的底色。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av不卡免费播

          <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