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

        2. 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青新時評

          關于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的幾點認識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馬洪波    發布時間:2022-10-31 08:10    編輯:朱月琴

            從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問世,到中國第一批以三江源為首的5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時間雖然已過去150年,但人類試圖運用國家公園方式更好保護自然的主題沒有變。那么,國家公園到底是什么?國家公園到底要為什么?國家公園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為寶貴、生物多樣性最為富集的區域。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駐華代表處的概括,國家公園是珍貴的自然瑰寶,是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精華,是最重要的代表性生態系統的核心,是荒野區域的代表和野生生物的樂園,還是自然實驗室和自然保護的指針,也是大眾游憩的勝地和人類的精神家園。

            一、國家公園是自然人文景觀的精華地

            國家公園是有生命的國家寶藏,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都會集中在國家公園內。從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設立到今天,美國在整整150年時間里才設立了63個國家公園,將最具美國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網打盡”。英國自1951年至今,在24.36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共設立了15個國家公園,其中面積最大的凱恩戈姆山國家公園位于蘇格蘭,總面積為4528平方千米,相當于青海湖的水域面積。中國第一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計劃創建的12個國家公園分布在東、中、西部的不同區域,其中三江源、祁連山、大熊貓、普達措、青海湖、昆侖山、若爾蓋、珠峰、羌塘等9個國家公園都位于被譽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從一個層面彰顯了國家公園的國家代表性特點。

            自1956年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建立,到2018年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總數達到2750處,涵蓋森林生態、草原草甸、荒漠生態、內陸濕地、海洋海岸、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地質遺跡和古生物遺跡等各種類型,保護區總面積約為147.17萬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護區陸地面積達到142.70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4.86%。六十余年來,雖然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傳統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在保存自然遺產、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保留了我國自然資源的精華部分。但由于大多數自然保護區是在“搶救性保護”的情況下建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著追求數量重于追求質量,管理上多頭伸手、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對保護區指導不力、投資不足、管理機構薄弱,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矛盾沖突等缺憾。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已成為革除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弊端的突破口。因此,到20世紀末,自然保護區建設基本處于緩慢發展甚至停頓狀態,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正是基于對這種保護方式弊端的深刻反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始了從國家視角將最具國家代表性的區域納入國家公園的積極嘗試。

            我國編制了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格局、生態功能格局、生物多樣性和典型景觀分布特征,遴選出50個左右的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有效保護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生態系統和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也就是說,在現有2750個自然保護區及其他眾多自然保護地中,只有極少的“幸運兒”才能升格成為代表國家的國家公園。

            二、國家公園是生態經濟文化的綜合體

            在2017年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中首次明確了中國國家公園的概念: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并強調指出,建立國家公園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始終突出自然生態系統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系統保護,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不動搖;國家公園是我國自然保護地最重要類型之一,屬于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域,納入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管控范圍,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由此可見,中國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不是供游客游憩,而是為了保護好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但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區域差異大的發展中大國,即使在地勢高峻、氣候嚴寒的青藏高原也有至少一萬年的人類居住史,所以,在堅持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第一原則的同時,還要發揮好國家公園的科研、教育、游憩等綜合功能,使一直以來居住和生活在國家公園的原住居民成為保護的主體,讓原住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成為保護的底色。在今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提出“立足全民公益性的國家公園理念,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及科研、教育、文化、生態旅游等公眾服務”,并6處提到了“生態旅游”、3處提到了“自然教育”,無疑為國家公園探索在生態保護優先前提下適度開展生態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國家公園就是在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對國家公園內生態系統進行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同時,持續傳承這些自然區域承載的文化遺產、人文要素等,堅決完成好經濟發展、生態富民等多重任務,成為一個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生態經濟文化綜合體。

            三、國家公園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教科書

            美國率先建立國家公園,不僅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發展生態旅游,更是為了在這個新興的國家里強化來自世界各地、各色人種移民對美國的國家認同,以增強美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國家意識和凝聚力。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后,發展前途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全體國民也信心十足,進入美國的黃金時代。隨著疆域的拓展,西部發現的這些自然奇景正好彌補了美國的缺陷,即這個國家缺乏古老城池、貴族傳統,以及過去世界成就中其他類似遺留物方面的遺憾。早期歐洲移民來到北美洲后,他們的語言文字是歐洲帶來的,宗教信仰是歐洲帶來的,境內又沒有歷史悠久的城市,唯一與歐洲不同的就是在美國西部地區發現的自然美景,而這正好成為強化美國國家意識的重要依托。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國家公園理念向前演進,它所滿足的文化需求遠遠超過環境保護需求。尋求獨特的民族身份,才是隱含在景觀保護后面最原始的推動力。國家公園“履行”著界定民族身份、強化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成就象征的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綜合的、多元的,不僅需要更好的物質文化生活,而且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人身安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特別是在解決了溫飽、實現了小康以后,人民群眾對藍天白云更在意,對綠水青山更關心,對環境保護更盼望,良好的生態環境正在成為幸福的新來源,國家公園的建立正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這種新期待。另一方面,我們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通過國家公園的建立,讓更多的國民走進國家公園的大美山川,深入了解我國地理環境的豐富多樣、歷史沿革的悠久綿長、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不僅可以強化人民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更能進一步強化人民群眾對偉大祖國的國家認同。

            四、國家公園是國民心靈凈化的修煉所

            在201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對自然的重要作用有一個精辟的總結:即,自然是生物多樣性之本;自然是食物、住所和藥物的來源;自然提供清潔水、空氣和健康的土壤;自然鼓舞著我們。也就是說,自然不僅是人類物質生活的來源地,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活水源。走進國家公園,我們會認識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一部分。大自然既是人類的家園,也是其他生命體的家園;人類不僅要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之心,更要有敬畏自然之感,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只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冰山一角,大自然的奧秘無窮無盡、深不可測,人類要在大自然面前學會謙卑和感恩;人類生活一刻也離不開的自然必須得到足夠的保護。

            走進國家公園,我們會認識到,地球的資源可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只有把人從精致的“利己主義”的泥沼中拉出來,從“鋼筋水泥森林”可能導致的“視障”之中解脫出來,從“小我”“唯我”的局限中解放出來,重新回到天地之間,學會敬畏自然、珍愛生命、克制貪欲,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那么許多糾纏于心的狹隘設定就會黯然失色,人生境界也就會從低階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逐步上升為高階的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最終到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詩意地棲居”的美好境界。在國家公園里,我們可以仰望浩瀚星空、俯瞰萬物蒼生,與自然作最親密的接觸,遇見最美的自然,以使自己煩躁、焦慮的心平靜下來,學會反觀自我、笑對人生,發現最好的自己,為國家、為民族有所擔當、勇毅前行。

            (作者為中共青海省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相關新聞↓
          [ 打印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av不卡免费播

          <legend id="soyhb"><td id="soyhb"></td></legend>
              <listing id="soyhb"></listing>
                1. <code id="soyhb"></code>
                  <th id="soyhb"></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