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占福站在農田里,對馬鈴薯的品種名稱、產量一一道來。錦梅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當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黨委副書記代朝錄向我們介紹馬鈴薯種植大戶靳占福的時候,我對“種植大戶”的概念還是一片茫然。來接我們的種植大戶靳占福站在高照的艷陽和明麗的藍天白云下,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黝黑的皮膚,精瘦的身板,臉上刻滿了風霜。他說自己的后備廂放了一些鐵锨鋤頭之類的農具,讓我們把行李放到座位上。
原來他開著一輛白色城市越野車來了。我暗想,現在的農民這么洋氣么?都用越野車來拉農具了。
一
農家院涼棚下,趁飯菜還未上桌,靳占福打開話匣子,說起了他與合作社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2012年2月15日,富仁農產品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峽鎮多隆村成立了,由靳占福牽頭,帶領農戶種植馬鈴薯、油菜和一些優質蔬菜。合作社的美好愿景是:統一購置種子、化肥、農藥,以減少成本和技術投資,統一收購后由靳占福聯系客戶,以解決社員農戶銷售難的后顧之憂,總之要保障種植戶的利益,為東峽鄉、樺林鄉以及朔北藏族鄉的種植業打開新局面。
但說實話,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當時他心里也沒有多少底氣。
“剛開始社里就只有自家幾個兄弟和弟媳,忙起來顧不上吃一頓像樣兒的飯。饃饃就開水,幾天連夜沒黑地轉是常有的事,實話難悵啊。”
“當初最難的是啥?”
“土地流轉。”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說。
規模種植對土地的位置、土壤的質量、連片耕作的要求很高。零散的田塊,雖然土地質量高,但連不成片,耕作和管理難度大,只能忍痛割愛。
農業機械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靳占福供圖
他說:“多隆村是高位淺山地區,多少年來都是靠天吃飯,搞合作社難度大著咧。”合作社成立之初,靳占福不是泡在田間地頭,研究土地墑情,組織人力耕耘,防治病蟲害,就是跑項目,完善耕作機械,請教農業技術。土地、種子、化肥、農藥、人力、技術、政策咨詢等等,事無巨細,起早貪黑都得自己操心。用他的話說,汗水都快摔成八瓣了。
經過幾年的艱辛創業,合作社逐漸走上了正軌?墒2017年,東峽一帶出現了“晚疫”病,植物葉子好像被霜打了一樣,焦黑枯黃,萎靡不振。人們還沒回過神來,“晚疫”已經波及到農田,回天乏術,合作社的馬鈴薯再也沒有緩過勁來。
那年合作社收購的馬鈴薯數量大,而價格卻一路下跌,使本來已經大面積減產的合作社雪上加霜,最終賠了33萬元。
一時間,憂心、焦慮、埋怨,合作社成員之間矛盾迭起,誰來承擔災害帶來的損失成了個問題。最后,靳占福決定自己來承擔損失,只是未來三年成員也不分紅利,以此來彌補虧損。他嘆了口氣說,總算死扛了過來。
經過這次晚疫病的打擊,靳占福更加認識到了現代農業知識對于合作社的重要性。此后,他積極參加縣鄉政府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僅2019年就參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機械化種植技術、綠色防控技術、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等培訓。他說,這些知識能讓農民最大程度地擺脫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模式,為合作社的社員們提供了致富的保障。
幾十公頃馬鈴薯種植,從新農村建設政策扶持到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從種子供給、農藥發放、農具更新到產品市場銷路引導,靳占?谌魬液,滔滔不絕。他的腦袋里就像裝了一本賬,需要時鮮活的數字就會蹦出來。
2021年,合作社流轉土地73.3公頃,靳占福帶動小規模種植戶46戶,帶動農戶1800戶左右,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53公頃,其中馬鈴薯種植37.8公頃。刨去人工48萬,化肥、農藥、油錢等28萬左右,年純收入達到87萬。
我來了興致。種植戶數、農戶數、人工費。也就是說,在他的帶動下,當地的這些農戶,僅在自家門前勞務付出,就有不錯的收入啊。
靳占福補充:“加上其他蔬菜種植戶的人工需求,村里的女人在不耽誤家里事情的前提下,平均每月有將近兩三千元的收入。農忙時人手還不好找呢。”
寒暄至此,我發現他不僅能說會道、熱情洋溢、干練精明,待人接物也不卑不亢。我猜測,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這些特質,與他多年來做生意的經歷和當種植大戶的見識不無關系。
二
聽著他的講述,我們想去田間地頭看看,但夕陽西斜,只好跟隨靳占福來到我們的留宿處。
留宿處就是他的合作社基地,一幢住宿兼辦公的二層小樓。一樓是主人的起居室和馬鈴薯儲藏室;二樓是辦公室、財務室、社員或來商的宿舍,一應俱全。
樓下墻根,一行火紅碩大的百合花迎面怒放,猶如夏日里的驕陽,宣告著主人蒸蒸日上的生活和產業。
對面是放滿了農具的幾百平方米的寬敞大棚。從進門的大棚左側開始,更新換代的農業機械依次排開,井然有序,儼然一個小型農機展廳,無聲訴說著合作社的發展變遷。
靳占福如數家珍:犁地拖拉機、撒化肥機、播種機、犁鏵、馬鈴薯點播機、收獲機、馬鈴薯傳送機……從耕種到收獲的機械,應有盡有,其品類之繁多,性能之齊全,讓我這個外行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就農具棚里的機械,也該叫他百萬富翁了。他朗朗一笑,調侃道:“加上三個收購網點和辦公廠房,合作社的固定資產達到了273.8萬元。錢沒掙下多少,盡掙了這些鐵疙瘩。”說得我們一起哈哈大笑。
他不知道,眼前的這些“鐵疙瘩”,已經瓦解了我對馬鈴薯種植的固有認知,并且要重新理解“種植大戶”的概念了。
合作社收獲馬鈴薯的壯觀景象。靳占福供圖
“也不是一下就置辦全的”,靳占福繼續說:“像那兩臺價值38萬元的種馬鈴薯的拖拉機,是我被評為種植大戶后,政府給的獎勵。不僅這些,還有種子的配給、化肥農藥的保障供給,都離不開縣鄉政府和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大力支持,這些部門為我們的擴大種植規模,提供了資金支持和幫助。”言談之中,流露出一個種植大戶深切的感恩之情。
三
次日清晨5時,一陣狗叫,我迷迷糊糊出去,一樓起居室屋里的燈已經亮了。老靳的妻子已經在廚房忙活。這么早?她笑著說,平日這會兒已經準備出工了。
吃早飯時,他的父親靳老漢也來了。靳老漢說:“土地是我們農民的根,我們不能丟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靳老漢一邊夸贊兒子媳婦的孝順,一邊憐惜著他們的艱辛,和許多的農村青年一樣,靳占福少年時期,由于家里弟兄較多,勞力少,家庭貧寒,作為兄長的他讀到初中后不得不輟學,幫父母親種起了責任田。農閑時,做點小買賣補貼家里的開銷。
1992年,在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中,好多農民看到前一年馬鈴薯、油菜價格上漲,就盲目擴大這些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導致農產品出現賣難、價格下跌的問題。靳占?丛谘劾,急在心里,同時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于是走上了坎坷而艱辛的農產品營銷之路。
起初,他只是給二道販子們跑腿,掙點辛苦錢和跑路費,漸漸地也找到了一些門道,于是從親戚那里借了1000元本錢,另起了爐灶,試著把東峽的馬鈴薯販運到西寧等地賺一點差價。
由于他經營靈活,人又勤懇、吃苦,兩年下來,掙到了將近2萬元錢。1994年,他擴大營銷范圍,收購販運油菜籽、并擴大了馬鈴薯的販運規模,一年下來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
從1996年開始,看到當地馬鈴薯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他就專門從事馬鈴薯的收購和販運,以自己幾年來樹立的信譽度,向省內外客商推銷當地農民的馬鈴薯。
多年的倒騰販賣中,他逐步建立了自己固定的客戶,為后來合作社的統一銷售,奠定了基礎。合作社成立之后,僅本地銷往甘肅、寧夏、陜西、四川、云南、廣西、內蒙古的馬鈴薯就達4萬多噸,此外還有蔬菜2000多噸,小麥、油菜1000多噸;窘鉀Q了社員農戶銷售難的后顧之憂。合作社還與批發市場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系,對生產的農產品進行篩選分級后以訂單形式銷售。
我很好奇,買賣雙方的信任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又靠什么維持這種信任呢?
“說來話長哎。”老靳猛抽了幾口煙說,20世紀90年代,他第一次去新疆批發販賣馬鈴薯,不僅售價低,還需要坐等人家零售賣出后才能要回貨款。隨著信息的迅速暢通發達,販賣環境也改善了。他們的生意做到廣西、內蒙古、云南等地。他說,我們這邊一裝車發貨,商戶那邊就打貨款,F在大環境好了,買賣雙方幾年沒見過面的也很平常。說著向我展示了幾張外地商戶的身份證。
看來,改善的不僅僅是經商環境,還有生意人的思想觀念。20多年的創業經歷,讓靳占福從一個農產品小商販,成為名副其實的馬鈴薯經紀人。
四
在靳占福眾多的講述中,最觸動我的有那么兩處。
——一個是他對商機的敏銳捕捉和把握。
早飯后,向半山坡的地里走去,我們裹了兩腿的泥水。陽光普照,田野里白色的、紫色的馬鈴薯花楚楚動人。靳占福信步走進馬鈴薯秧苗覆蓋的田畦,手指一壟又一壟馬鈴薯,說今年種植品種已達六種之多,什么華頌7號啦,隴7啦、隴10了,麗薯6號、青薯9號、“大西洋”……并一一介紹它們的味道、產量和成數,完全一副成竹在胸的大將氣度。
從馬鈴薯地往回走的路上,路邊的渠水引出了共同采訪的朱嘉華老師對于過去在門源吃水難的回憶。靳師傅“嗨嗨”一笑,說出了他在門源的一段經歷。他說,當初到門源販馬鈴薯,看到當地人吃水困難,多數人家靠肩挑,條件好一些的人家,用木制水桶裝水,靠毛驢馱。他看了后頓時有了主意;氐酱笸,就收集廢舊的汽油桶,然后改裝成有水龍頭的水車,再賣往門源。水車不但節省了取水的時間,還解放了勞力,好多人爭相購買,靠著水車生意靳占福美美賺了幾年錢。說到這里,老靳的語氣中掩飾不住自豪和得意。
——還有就是他善于觀察,勤于動腦,一發現商機就立即付諸行動。靳占福致富的秘訣,大概就在這里。
他的環保意識很強。我們聊起近幾年農村再不見往日漫天飛舞的地膜時,老靳又一次喜笑顏開,滿口夸贊:“國家的政策實話好哎,秋收后那些廢舊的地膜等,都有了專門的回收點。塑料袋一個0.15元,地膜一公斤0.30元,藥瓶一個1.5元,地里能不干凈嗎?”他還說,村里的一對夫妻趁著秋后農閑,光收拾這些東西,一個月凈掙了一萬七八。然后數落那些懶散者:“政策再要阿門好咧?莫非給你喂哩嗎?”我們連聲稱是。我這才記起,他的農具棚里,那幾袋子的農藥瓶子和成捆成捆回收的廢舊塑料膜。
經營這樣一個已有百名社員、幾十公頃農田的合作社,靳占福不得不起得比太陽還早。
但只要稍稍琢磨他今天的成績,不難看出,一路走來,靳占福是占盡了“早”字商機。販賣早、流轉種植早,F在,保護土地的生態意識又領先別人,這就不能不讓人佩服。一個人只有熱愛土地,誠懇如土地,懂得土地的價值和寶貴,他才有本領和資格成為周邊農民致富的領跑者。
我問他今后還有什么愿望,靳占福說,他打算今后發展高效種植基地130多公頃,和外地商戶建立電子商務綜合體,并在馬鈴薯深加工上做文章。
他說:“苦我們吃了,但只是賺了點小錢,產品深加工的大錢卻讓外地商人賺足了,我想讓大家賺到更多的錢呢。”
他們已經嫻熟掌握了打淀粉和加工粉條的技術,而且,他已經兩次到甘肅專門學習薯片加工技術,他說,干起來時,可以先聘請技術人員,取得縣鄉政府的支持。作為馬鈴薯產地,做馬鈴薯的深加工,各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看來萬事皆備,只欠東風。我們夸贊靳占福的精明能干,看他紫銅色的臉沐浴在陽光中,信心滿滿,我們也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