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城北區刺繡工坊,繡娘們曬出青海香包。資料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日前,西寧市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丹噶爾城隍廟的傳說、河湟插花制作技藝、青海香包制作技藝等33個項目入選。
西寧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
近年來,西寧市在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基礎上,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不斷建立健全機制,非遺傳承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逐步完備,構建了西寧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
目前,西寧市有包括老爺山花兒會、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湟源排燈在內的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省級非遺項目30項、市級非遺項目74項。非遺項目國家級傳承人14人、省級傳承人49人、市級傳承人91人。
非遺傳承人現場制作面塑作品。資料圖
相關新聞: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在西寧市公布的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33個項目入選。這些入選的非遺項目與往年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民間技藝上榜?對此,記者采訪了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
舌尖上的非遺 是美食更是傳承
湟源十大碗制作技藝、尕踏實酥合丸制作技藝、蜂窩糖包制作技藝、大通手工老酸奶制作技藝、大通陳家村青稞酒釀造技藝、青山釀皮制作技藝、宋迪克手工面片……
在西寧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民間美食入選非遺名錄。
目前在西寧市市級非遺名錄內申請成功的飲食類項目大多與技藝有關。上榜的手工技藝包括烹制菜肴、面點、小吃等,體現出本土性、影響性、傳承性等主要特征。
這些歷經歲月淘洗的傳統美食,在成為食客舌尖上美味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座城市的美食名片。
非遺年輕態 引領新生活
“非遺項目展示了西寧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保護成果及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在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還有青海人非常熟悉的牛九牌、湟中面塑、青海香包制作技藝、慕容古寨二月二祭酒典等。”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西寧市依托國家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通過加強傳統項目保護、對傳承人培訓等,穩步推進西寧市傳統工藝傳承發展工作。一批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傳統工藝類項目傳承人群日益增多,特別是青繡、銀銅器等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非遺項目在技藝保護傳承、吸納就業增收、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文旅融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傳統手工藝“借船出海”
在青海各地,短視頻平臺把傳統手工藝再次拉回到大眾的視野,當傳統文化遇上新媒體技術,古老的手工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畢業后回鄉創業的90后王生義在湟中區開了一家網店銷售工藝品。2020年夏季,店里曾創下了一天賣一百多件商品的紀錄,通過網絡銷售和直播帶貨,推動百年技藝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以往的訂單中,企業訂單占八成,現在更多的是省外的散戶訂單。”王生義說。通過短視頻平臺,在擴大銷量的同時,也讓王生義看到傳統手工技藝的未來。他希望通過短視頻平臺和電商平臺,讓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青海的傳統手工技藝,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傳統技藝。